自我效能感是什么意思 自我效能感
大家好,我是小典,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自我效能感是什么意思,自我效能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
当个体面对一个新的任务时,他首先会对该任务的价值进行估计。
确定出是有价值的任务才会有下一步行为,那么是不是任何有价值的行为个体都会采取行动呢? 这还会有另一个选择过程。
当个体对自己完成该任务的能力评价很低时,他可能不会采取行动或者选择一个较容易的目标。
正如在高考填报考志愿一样,当一个学生感到报考清华大学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时,他是不会报考的,会换一个容易报考的。
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到个体目标的选择,还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
我们在做事情时都会选择一种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方式。
在生活中,人都有自己做事情的方式,而且很难改变,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熟悉的行为方式最具有自我效能感。
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会根据行为结果的反馈,相应地改变自我效能感,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与行为方式。
2. 影响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
在行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影响人行为的坚持性。
与此相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最早是由动物学习理论家(Oermier and Seligman ,1969 ;Seligman and Maier ,1967) 提出的。
他们研究发现,当动物(狗、白鼠等) 被置于难以逃避的电击区域时,起初它们试图逃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 现都无法取得成功后,它们的反应明显变消极了,再次把它们放入相似的环境,它们便会放弃努力,虽然在新的情景下只要稍做努力就可以逃脱,这种现象就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不仅动物,人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一旦形成习得性无助,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况,便会放弃努力。
分析其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只有当人把失败归结为不可控制的因素时,才会形成这种无助感。
而不可控制的原因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低下。
这个经典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弃努力。
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数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很低时,很容易便会向困难屈服;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就会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会轻易放弃。
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与任务难度成正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则相反。
3. 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当我们认为做某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往往会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情绪饱满,主动性也更高。
能力与兴趣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一对概念,在某一方面能力强的人,往往也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这在学习方面表现得很突出。
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十有八九是因为在这一学科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而兴趣又可以使人更加投入,获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促进能力的增长。
这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与此相似,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更有兴趣从事某一活动。
在行动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外界的信息会更加积极地进行加工,从而更有可能获得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又能起到强化作用,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解决问题之前,往往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问题,形成正向预期;遇到问题时,也会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它,较少产生焦虑。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