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简介 泰陵
大家好,我是小典,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泰陵简介,泰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隋文帝陵原名为太陵,是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合葬陵墓。满清时发现并修缮,改为现名“泰陵”。帝陵又名泰陵、杨陵,营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位于今陕西扶风县城东南20多公里外的五泉镇王上村。其东为杨陵火车站,南和张上村毗邻,隔渭河与终南山相望。
2、陵因属皇家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从残存的陵园基址看,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达49万余平方米,四周还保存有阙楼的基址。
3、陵园外有隋文帝庙遗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庙宇建筑宏伟瑰丽,其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
4、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的帝陵益显古老沧桑,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
5、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所以,对泰陵的保护是必要的。 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陵冢顶部平坦,呈南北宽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夯窝明显。经初步钻探,陵垣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49.29万平方米。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8、陵冢封土附近有残存的陵园遗址,残基发现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砖瓦纹饰。 陵东南塬下1.25公里处的高台地上,曾建有文帝祠庙(祭坛),废墟上曾有倒卧螭首圭额一通宋碑文称“隋文帝庙”。该处石碑经风雨剥蚀,字迹难以辨认。
9、文帝泰陵及其祠庙遗址内,遗物相当丰富。在多次的调查中,采集到许多文物,这些文物大多以建筑材料为主,有铺地砖和砌墙砖两类。
10、铺地砖有莲花方砖和菱形纹砖两种。莲花方砖长宽均为32cm,厚5.5cm,砖中央图案为浮雕莲花图案,角隅饰以蔓草,四边低,饰阴刻联珠纹;菱形网格方砖长宽均31cm,厚5.5cm,一侧为网格饰纹,另一侧为素面。另外还出土有条砖,(分粗绳纹和素面两种),素面条砖火候很高,质地坚硬,出土的板瓦和筒瓦均为轮制,厚薄不一,其中保存完好的筒瓦较多,而板瓦则少,文饰外为素面,内为粗布纹居多;其次还出土了大量的瓦当,主要分单瓣莲花瓦当、双瓣莲花瓦当、兽面当、云纹和菩萨瓦当,图案风格生动逼真,工艺考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菩萨瓦当,仅发现一件,已残直径13cm。瓦当面用弦纹和联珠纹组成一个“桃心”形,中心一尊双手合十结跏而座的菩萨,其衣着纹饰现已不清(现存扶风县博物馆)。这种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瓦当,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的瓦当在出土文物中是非常罕见的.另外,还有大量的陶脊饰物和其他建筑材料,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隋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陵园南边是一片猕猴桃园,北边是大棚蔬菜基地,东边是农田,西边是大棚蔬菜基地。
11、天气晴朗时,登临陵墓顶端,南边的秦岭、陇海铁路线、渭惠渠尽收眼底、农田、村落尽收眼底……
12、陵冢上原本有专为保护陵体栽植的树木,但因近年来疏于管理,已逐渐减少……
13、陵墓附近有今人为文帝修建的小庙,但是现在已经破旧不堪,只能用一缕感伤来告慰文帝曾经的辉煌…… 传说泰帝原本可不是这般低矮。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晚年仍不忘操劳国事,出巡疆域。在出巡回归大兴都的路上,病逝了,拉棺木的车队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咯咯吱吱,车辕折坏在了现在这个地方。时值炎暑骄阳如炽,只好就地埋葬。如蚁的百姓披麻戴孝,一片素白。用鞋兜,衣襟包,手掌掬。每人三趟,黄土便堆成了巨山似的陵墓方圆几十里。现在低矮的样子是周围农民开辟田地,取土不止而消减所致。
14、还有奇的是每到子夜时分,夜色深沉,人声阗寂。从陵墓里便跑出来七匹金马驹,他们在陵顶追逐戏耍,清脆悠扬的铃铛声在静寂旷远的月夜里被夜风传送得很远,很远。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睡在梦中尚能听到悦耳的脆响。涉世不深的小马驹们哪里想得到自己遭到了黑心人的谋算呢。终于在一个无月的漆黑夜,盗贼捉走了六匹。还有一匹仍天天晚上出来寻找同伴,发出孤单凄厉的嘶鸣。最后连唯一的这一匹神驹也被盗走了,不信,帝陵顶现在还留着一处凹坑,那就是盗墓贼盗马时留下来的。神驹没有了,帝陵便失去了神奇,成了一座平凡普通的大土疙瘩。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