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资讯/ 正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可只要面子不顾里子 千村一面如何破?

导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可只要面子不顾里子近期,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引发的讨论在网络平台上热度攀升,尤其是“没有了鸡鸣声,还算得上农村吗...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可只要面子不顾里子

近期,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引发的讨论在网络平台上热度攀升,尤其是“没有了鸡鸣声,还算得上农村吗?”这一话题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部分网友分享道,家乡环境虽然有所提升,那份熟悉的乡土氛围却似乎淡薄了。有的网友无奈表示,外婆家所在的村庄已不允许饲养家禽,就连自己带回家的小鸡也只能暂栖于阳台上。随着乡村深度旅游的兴起,游客们也反馈,本想体验别具一格的乡村风情,结果却是食宿游玩大同小异,风景也缺乏个性。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具体实情,盲目照搬城市的改造标准,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甚至“欧美风格化”的趋势。这背后,部分原因是由于乡村管理者对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决策过程闭塞,忽略了村民的意见,擅自实施一些不符合民情的“本土规定”,导致民众不满情绪蔓延。

深挖其根源,问题在于一些地方在发展规划上缺乏深入思考,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地域特色和实际条件。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农村应是畜禽兴旺、五谷丰登的田园景象,这是中国农民世代传承的农耕智慧。农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的延续性。鉴于农村地形地貌多变,环境整治理应灵活应对,避免“一概而论”。而且,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整治措施应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允许并尊重它们之间的多样性,不必强求所有村庄按照统一标准同步发展。

“绿水青山依旧在,乡愁记忆永留存”,这是对提升乡村建设品质的美好愿景。然而,若真如一些网友所担忧的,连鸡鸣声都变得奢侈,村庄面貌变得千篇一律,那么乡愁又将何处寻觅?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应当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逻辑,走一条适合农村的道路,保护好乡村的原始风貌,让那份乡情韵味和生活气息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