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下调非柜面交易限额 强化账户安全防诈骗
自七月以来,多家银行纷纷宣布,他们正在逐步调整个人结算账户在非柜面渠道的支付限额,以应对安全挑战。这一系列变动还包括某些银行终止了手机银行应用中的ATM扫码取款服务,以及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对无卡存取款业务实施更严格的控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研究员娄飞鹏指出,此类业务调整主要是针对当前电信诈骗频发且手段日益隐蔽的现状,这些诈骗活动严重侵害了民众的合法权益。通过限制非柜面渠道的支付额度和限制特定线上服务,银行旨在提升账户资金的安全性,遏制电信诈骗案件,更有效地保护储户的财产。
例如,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在年内已对非柜面支付交易的限额做出调整。7月5日,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与哈密市商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依据账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及风险等级,动态调整了个人结算账户的非柜面业务限额,涵盖网银、手机银行等多种渠道。同样在7月,江苏银行常州分行和华夏银行南宁分行等也启动了类似措施,强调这是应对电信网络诈骗、保护资金安全的重要步骤。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强调,银行的这些举措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反洗钱紧密相关,通过实时监测账户活动,对异常账户采取限额调整,同时提醒长期未使用的“睡眠账户”可能面临的限额调整需求,需通过柜面重新激活。
行业内部人士普遍认为,加强非柜面渠道支付限额管理是风险防控的关键一环,既保护了客户免受潜在风险,也降低了银行自身的运营风险。
此外,近期多家银行宣布停止手机银行ATM扫码取款服务,并对无卡存取款业务实施更严格的限制,如关闭预约取款功能。这些变化反映了银行在数字时代对于线上渠道安全管理的重视升级。
苏商银行研究院的杜娟研究员提到,虽然ATM扫码取款带来了取现便利,但其在验证取款人身份方面的不足,为安全留下了隐患。这促使银行不得不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综观近期动态,银行系统不断加强对个人账户的监管,从清理不活跃账户到限制超额开户,再到“断卡行动”,每一步都是为了构建更加安全、合规的金融环境。博通咨询的金融业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面对电信诈骗和个人账户滥用问题,强化个人账户管理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薛洪言进一步建议,银行应优化监控模型,减少因误判给用户带来的不便,同时简化解除限制的流程,增加线上解决途径,减轻用户负担。对于易触发预警的操作,银行应主动与用户沟通,指导正确使用账户,以减少误解和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