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养老”变成“等回本”,养老目标基金密集清盘,如何打破双重困境?
“等养老”变成“等回本”,养老目标基金密集清盘,如何打破双重困境?
养老目标基金近期频繁清盘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暴露了此类基金发展的困境。据统计,自今年初以来,已有7只养老目标基金宣布终止合同并启动清算程序。回顾自2018年首批养老目标基金问世以来的六年时间里,共有15只基金遭遇清盘,而今年的数量占到了一半,清盘速度明显加快。“等养老”变成“等回本”,养老目标基金密集清盘,如何打破双重困境?
清盘现象引发了各方面的不同反应。一些投资者戏谑地将“养老投资”变成了“等待回本”的无奈,基金经理则感慨在缺乏足够资金支持下的运作难度,基金行业内部有人对清盘表示解脱,而第三方评价机构直接指出当前养老FOF并未能满足投资者的真实需求。原本旨在助力公募基金服务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建设的养老目标基金,如今却陷入了发展方向的争议。
年内已有7只养老目标基金走上清盘之路,其中包括因资产规模不达标而被迫清算的案例,如景顺长城颐心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FOF)。清盘背后,反映出发起式基金在达到三年期限后,仍难以扩大规模至监管要求的2亿元门槛,从而触发清盘条件的现实。
养老目标基金难以吸引资金、规模偏小的问题,部分归咎于业绩表现欠佳。例如,今年清盘的几只基金普遍存在亏损,这无疑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数据显示,即便是在有一定持有期限的产品中,不少养老目标基金的收益率也不尽如人意,投资者牺牲了资金的流动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
有分析指出,除了市场环境的不利影响外,部分养老目标基金在投资策略上过于激进,忽视风险控制,也是导致业绩不佳的原因之一。此外,市场供需不匹配、基金评价体系与投资者养老需求的错位,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未来,养老FOF需要更好地发挥多元化资产配置的优势,提高投资管理能力,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公众对养老目标基金的认知和信任,以适应市场需求,促进该类基金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养老目标基金领域或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强调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