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藏手机神器”,也藏住了学生们的自制力
近日,部分电商平台上售卖的" 藏手机神器 "引发关注。所谓 " 藏手机神器 ",就是在伪造的充电宝、水杯、镜子内设置暗格,将手机隐藏其中,帮助学生逃避校方检查。有网店宣称使用其销售的镜子藏手机可以 "100% 安全入校 ",能存放市面上 99% 款式的手机。另有网店页面显示,近期已销售了上千个用于 " 藏手机 " 的水杯。
尽管有生产商表示,该款水杯原本是透明材质,供运动人士放手机使用,但许多宣传标语中赫然注明的 " 上课藏手机神器 "" 防检视、防检测 "" 目前没有同学被发现 " 等字样,显然说明这就是针对特定学生群体 " 精准设计 " 再 " 精准售卖 " 的一款产品。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可以躲开管理规定顺利将手机带进学校。
这个规定,就是此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这项规定的出台正是基于当下的社会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覆盖了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场景。它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强大工具,但也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了依赖。在许多成年人都需要花钱戒掉这种依赖的时候,未成年人显然更难抵挡住手机那块小小屏幕的诱惑。
《第 5 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8 年至 2022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从 1.69 亿增长到 1.93 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 93.7% 增长到 97.2%,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而以玩游戏、看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娱乐活动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达 67.8%,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达 54.1%。
尽管我们常说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是未来学习者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且无法也没必要将手机电脑等新兴技术与未成年完全物理性隔绝,但对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统一出台硬性管理规定,让孩子在校阶段不使用手机专注于学习,是目前来看尚且合理且最直观的解决方法了。
作为互联网的 " 原住民 ",未成年人也应该学会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能够合理规划自己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间,至少在不允许使用手机的时段内就真的做到不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使用网络的个性化引导,学会让生活、学习和休闲保持在相对合理的平衡状态,或许就容易得多。
但一些商家售卖的 " 藏手机神器 " 行为,恰恰与这种引导性思维是相逆的。就如同曾经上学不让看小说就藏着看,不让去网吧就藏着去那样,偷偷带手机其实还是躲藏式逃避教育的思路延续。只要不被发现一天,就可以纵容自己一天。毕竟如果有孩子是利用神器将手机带进学校,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为了学习和获取知识。
一些商家抓住部分孩子们想用手机的心理,用诱惑性、隐蔽性的广告语鼓动未成年消费者,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营销噱头,显然是不道德的。这不单单是对校园秩序的冲击,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感下降了。
" 上有规定,下有对策 " 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给孩子们带来的或许是短时间内钻空子的快感,但这给正在树立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的青少年们来说,带来的影响却是长期且负面的。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电商平台作为购物服务的提供者,有权利对商家的不当营销行为进行必要的管束和警示,同时及时下架处理相关商品等。不过堵住了一个神器,很难不会出现下一个神器,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了 " 役物而不为物所役 " 的道理,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手机和网络的关系。
未来将会是社会情感世界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的世界,如何引导孩子们建立数字时代的处世智慧,已经成为了一道必答题。显然思路和答案不唯一,但必不可少的是长远解题的智慧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