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或出现一分钟只有59秒 负闰秒引全球计时挑战
近期,有报导指出2029年可能会出现1分钟仅有59秒的现象。这一结论源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发布于《自然》杂志。研究揭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南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正改变地球形态,进而加快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减缓。这一变化或将在五年内对全球计时系统构成挑战,可能影响计算机通信及电信网络的正常运作。
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是:2029年的某一特定时刻,1分钟的时长可能会缩短至59秒,而且冰盖的融化还推迟了这一现象的发生时间。那么,为何会出现时间缩短的情况?时间不是固定的吗?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何影响?
我们的日常计时,其实是通过不断微调来适应地球自转的不均匀。其中涉及三种时间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依据地球公转的历书时,以及高度精确的原子时。原子时以其极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成为科研、导航、通信等领域的时间基准。1967年,铯原子的电磁振荡周期被定义为秒的标准,确保了时间计量的极度精确。
然而,地球自转速度并非恒定,导致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存在差异。为解决这一矛盾,设立了协调世界时(UTC),并在两者差距达到0.9秒时,通过添加闰秒来调整,即正闰秒让某分钟有61秒,负闰秒则使某分钟仅有59秒。自1972年以来,因地球自转速度减缓,已添加了27个正闰秒。但因全球变暖加速冰盖融化,地球质量分布改变,影响了自转速度,可能使2029年成为首次实施负闰秒的年份,即1分钟缩减至59秒。
地球自转速度的波动受到多种地球物理过程影响,包括潮汐摩擦、地壳反弹及地球内部动态变化。这些因素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减缓,但近期冰盖快速融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意外地减缓了这一减缓趋势,进而推迟了负闰秒的预期时间。
闰秒的实施,尤其是前所未有的负闰秒,对依赖时间精确同步的高科技系统构成挑战,如计算机网络、金融市场和航空导航等,可能引发技术故障和短暂的服务中断。鉴于此,科学家们正呼吁加强准备,确保技术系统的适应性与安全性。
长远来看,闰秒制度面临改革,202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到2035年,将考虑采用闰分等新方案,以维持协调世界时的长期稳定,并要求提出可持续百年的计时策略。随着科技进展,新型时间同步技术的开发,或为闰秒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