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为何卷土重来 儿童预防成关键
皮疹、咽痛、发热……5~8月份进入各地进入猩红热高发期。为何销声匿迹的猩红热,近些年又卷土重来?儿童该如何预防猩红热的感染?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AStreptococcus,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其主要症状为
发热、咽喉疼痛、皮疹以及“草莓舌”
等,少数患者恢复期由于变态反应,可出现心、肾以及关节的损害。
目前暂无疫苗。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因此,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传染源
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
猩红热潜伏期1-12天,多为2-5天。病情轻重可因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分为普通型(95%的患者属于此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或产科型等四种。典型临床症状如下:
(1)发热:
多为持续性,体温可高达39摄氏度左右。
(2)咽峡炎:
表现为咽痛、吞咽时疼痛加重等。
(3)皮疹:
发热后24小时内出现皮疹,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
(4)口周苍白圈:
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状皮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5)草莓舌和杨梅舌:
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为“杨莓舌”。
(6)皮肤脱屑:
皮疹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皮疹出疹先后顺序,2-3天退尽,重者可持续一周。疹退后开始皮肤脱屑,面部、躯干常为糠屑状。
治疗方法
呼吸道隔离,以青霉素治疗为主,对症处理。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
如何
预防
目前无疫苗可预防猩红热。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病原传播。
(1)个人应该加强自身的卫生意识。
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进食、接触口鼻部分泌物之前后,以及外出回家后都要彻底洗手。
(2)
治疗和隔离患者: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戴口罩。
(3)
加强学校卫生:在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保持教室、卫生间等场所的清洁。发现可疑者应及时就医和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