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资讯/ 正文

媒体:别再炒作“高考钉子户”了 理性看待执着与价值

导读 高考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梁实的名字再次吸引了媒体的目光。这位自1983年起连续27次参加高考的考生,在2024年的语文科目结束后,以苦笑表达了...

高考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梁实的名字再次吸引了媒体的目光。这位自1983年起连续27次参加高考的考生,在2024年的语文科目结束后,以苦笑表达了自己对于年年未能取得高分的无奈。他的故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热议话题。

现年57岁的梁实来自四川眉山,他的目标是考入四川大学。尽管历年成绩未能达标,去年仅获得424分,与二本线尚有差距,但他每年在失利后虽有放弃的念头,最终还是决定把握住所谓的“最后一次机会”。梁实对高考的坚持,被公众赋予了诸如“高考最牛钉子户”等多种称号,他本人则强调,这种坚持是为了证明自我价值,而非简单的尝试。

与梁实相似,广西防城港的唐尚珺也是高考舞台上的常客,今年36岁的他已经参加了15次高考,屡次达到一本、二本分数线却选择放弃,只为追求进入清华大学的梦想。今年,他第16次挑战,成为了复读次数最多的记录保持者。

梁实和唐尚珺作为“高考钉子户”,他们的动态年复一年地成为高考季的焦点话题。尽管从法律层面讲,任何年龄的人都有权参与高考,社会也足够开放以容纳不同的追求,但公众对于这类现象的评价愈发负面,批评声音渐涨。有人指出他们占用教育资源,动机遭到质疑,甚至认为这是对媒体资源的无谓消耗,以及可能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鉴于此,社会开始反思是否应减少对“高考钉子户”的关注。毕竟,若缺乏媒体的关注,他们持续参考的动力或许会减弱。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也应鼓励面对现实、拥抱平凡的生活态度。因此,从优化教育资源利用、引导考生合理设定目标,以及维护健康的舆论环境出发,适当“降温”对这类特殊考生的关注,或许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让高考回归到每个考生个体的努力与成长,而非变成反复上演的公众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