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服务乱象调查 监管空白下的利益纠葛
陪诊服务乱象调查
陪诊服务作为一项新兴的关怀形式,正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旨在缓解空巢老人、独居青年等特殊群体在就医时的孤独与不便。但该行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监管与规范机制尚不健全,陪诊师的职业身份也未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体系。这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以陪诊名义从事挂号倒卖、服务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不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也影响了真正陪诊人员的职业形象与权益保障。
近期,一些负面案例浮出水面,部分陪诊人员利用服务机会私下倒卖专家号,甚至骗取用户定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陪诊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意外伤害、培训考证诈骗等,他们的权益维护成为又一难题。
以国女士为例,她在支付了陪诊定金后,却遭遇陪诊人员爽约并失去联系,最终只能独自求医。网络上陪诊服务五花八门,价格与服务质量各不相同,部分标榜为医学生或在职医护人员的陪诊人员,却无法提供可信的职业证明。更有甚者,一些黄牛借陪诊之名行挂号倒卖之实,通过隐蔽手段在网络上兜售加急就医等服务。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人文社科教授睢素利强调,患者接受陪诊服务时需谨慎,保护个人信息,同时仔细甄别陪诊人员的资质,选择正规渠道。
陪诊行业的另一面是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小何在一次陪诊中因挂号费争议而遭受暴力对待,凸显了陪诊人员在遭遇意外时的维权不易。沟通误解、服务内容临时变更等情况频发,使得陪诊工作充满不确定性。
法律专家建议,陪诊服务应建立在明确的合同基础上,确保双方权益,并鼓励陪诊人员通过购买意外险来增加自我保护。同时,行业内部也在探索陪诊服务的标准化路径,包括实名制、岗前培训等措施,以期通过规范发展来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与信誉。
上海等地已开始尝试通过培训课程与制定行业标准来引导陪诊市场的健康发展,力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陪诊服务既能有效服务于有需要的人群,又能保障从业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