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生活资讯/ 正文

当“支教”成了生意 孩子难以受益

导读 当“支教”成了生意 孩子难以受益今天的关注度非常高,直接上了热搜榜,那么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当“支教”成了生意 孩子难以受益今天的关注度非常高,直接上了热搜榜,那么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1、【当“支教”成了生意】2023年夏,在桂林市广南村支教行程结束当天,四川大学大三学生、支教团老师刘玲在课堂上表达了对孩子们的不舍之情。令她动容的是,有好几个活泼的孩子大声挽留自己,让她为自己5天来的付出备感值得。说是5天,除去头尾两天的往返通勤,以及中间三天的多个游玩项目,刘玲粗略估计,自己待在课堂上的时间不足20小时,但最后她拿到了组织方出具的35小时志愿服务时长证明。这一证明在她随后的国外院校申请中起到了增色作用,据她了解,像她这样因为留学申请的志愿服务需求选择短期支教的大学准应届毕业生不在少数。

2、刘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负责的是思想政治课,出发前备课的一个月其实比较清闲,没有硬性的达标要求,自己最后呈现的课件其实是由大学思政课上做好的PPT简单修改而来。在她看来,思政教育内容都“大差不差”。刘玲参与的当期支教团共15人,被分为3组,每组各带一个班,形成“班级战队”。三天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件讲授,还有大量积分任务类的教学活动,孩子们通过答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获得积分。在刘玲看来,整个支教过程“游戏成分比较重”。

3、王林认为,每个支教者参与项目时最应思考的问题是,自己为孩子带来了什么改变。在没有商业利益关系的前提下,支教项目入驻学校是困难的,因为它对正常教学秩序是一种侵入。

以上就是关于【当“支教”成了生意 孩子难以受益】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