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 生活/ 正文

“90”后农村青年与“莓”结缘 演绎着一个“草根”创业的奋进故事

导读 据江淮晨报报道,如今在庐江县,涌现出了一批有活力、敢创新的新农民,他们用勤奋执著、吃苦耐劳、敢想敢为的毅力和担当,闯出了一片新

据江淮晨报报道,如今在庐江县,涌现出了一批有活力、敢创新的“新农民”,他们用勤奋执著、吃苦耐劳、敢想敢为的毅力和担当,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演绎着一个个“草根”创业的奋进故事。他们中,有与“莓”结缘的“90”后农村青年、有通过“互联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实用人才“带头人”。

“90”后农村青年与“莓”结缘

如今,在汤池镇,说起“乐享草莓”无人不知,然而叫响它的却是一位90后农村青年张杰。“再有几天,20多个大棚的红颜草莓就可以陆续上市,按每个棚4000斤计算,可实现收入80多万元。”张杰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

今年25岁的张杰是汤池镇凤桥社区限冲组人,2016年在黄山学院化学专业学习,后被安排到合肥大北农绿色年华公司实习,这期间他接触了很多草莓种植大户,发现农村搞草莓种植很有前景。

也因这次偶尔的实习机会,让张杰与“莓”结缘,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为此,他从草莓种植、气候、土壤、产量及销售等方面,请教当地的种植大户,对草莓种植技术进行全面深入学习。

实习结束后,张杰返回家乡与父母商定后,凑了60多万元启动资金,在凤桥社区承租了30多亩地,开始草莓种植。创业之初,从土壤检测、流转土地、搭建大棚、购苗种植到成立合作社,他东奔西跑,没日没夜地忙碌。草莓种植,让张杰收获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

正当他的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幼苗死棵”打得张杰措手不及。“大棚内有三分之一的幼苗出现死棵,成片成片地烂在地里。”张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说,因为自身管护经验不足,从外地购买的草莓幼苗,质量参差不齐,加上疏于病虫害防控,出现大面积死棵,损失严重。当时,张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几乎想要放弃。后来,在家人的支持鼓励下,他重振旗鼓。

“种草莓光用心不行,还是要自主育苗,学精管护技术。”张杰买来专业书籍认真学习,在网上查找育苗管护方法经验,还专门到外地学习育苗管护技术。今年他自主育苗10多万棵,成功规避了种植风险,并节约成本达10多万元。

“红颜草莓,肉软多汁,闻来还有股奶香,口感很好,每年到了上市季节,自己都要接待外来游客前来采摘,虽然忙碌但很充实。”此时的张杰信心十足,收获的季节,也是他笑得最开心的季节。

看准多肉植物这一“朝阳”产业通过“互联网+”实现致富

走进坐落在金牛镇的合肥锦韶多肉植物专业合作社,眼前一座大型温室连栋大棚映入眼帘,棚内一排排木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俨然成为一个多肉王国,而它们的主人就是毕业于皖西学院水产专业的夏云潮。

早年在江苏打工的时候,他看准多肉植物这一“朝阳”产业,但当时由于没有资金,只在淘宝上申请了肉肉家园,开始了他的创业人生。那时,夏云潮几乎每天都要从早上8点忙到深夜一两点钟。

“刚开始运作自己的网店销售‘多肉’,感觉这是个新兴的产业,前景肯定不错,当年就成功销售了1万多笔,网上店铺直接升级到皇冠级别。”夏云潮说。为进一步拓展“多肉”业务,夏云潮逐步从网络销售转型为实体培育。2012年,他在江苏泰州建立自己的第一个多肉大棚,开始尝试繁殖和养护多肉植物,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客户前来选购和观赏多肉植物。

随着“多肉”产业的日趋成熟,“多肉”销售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土地和人工成为夏云潮在江苏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于是,他又辗转回到家乡,流转了7亩多土地,继续发展多肉种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2016年的一场暴风雨,淹没了他所有的多肉大棚,造成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同时,也让他原定的“二宝”计划不得不就此“搁置”。

夏云潮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他向朋友亲戚借钱,又流转了20多亩土地,迅速恢复生产,并在第二年实现年销售多肉植物约10万多株,销售额达120万元。他的多肉种植事业还填补了合肥地区多肉植物的空白,为合肥及周边城市花卉市场和实体店提供了大批多肉植物。

在创业期间,夏云潮还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条件,把稻壳、秸秆、煤炭渣及农家肥等回收之后加以利用,成为一定养分的无土栽培基质,这项技术在合肥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主题创新大赛中,被评为“合肥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优秀技术与模式”。2016年夏云潮被评为庐江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不仅自己创业致富,还带动其他村民增收,使当地1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