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境泽列传(王境泽文言文)
大家好,我是小科,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王境泽列传,王境泽文言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倪司城诗序》
2、刘大槐
3、【原文】
4、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5、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馀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手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馀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颣①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吾特幸与之为友也。
6、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7、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趋,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8、司城所为诗,仅千有馀篇。其锓板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掩。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9、【译文】
10、我的朋友倪司城不是当今世人所认为的诗人。他参加童生试时,曾经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他在太学学习时,也曾是太学学生中成绩最好的。他参加乡试刚从考场出来,太仓王相国立刻派人去求取草稿来欣赏。既然这样,那么,倪司城对于考中进士应该是稳操胜券的,可是他最终还是未能考中,直至终老。雍正初年,曾经以中书的身份出使蜀地,那以后担任过洋与、南郑两个县的县长,前后一共十六年,他的恩德施及于百姓。有大臣曾推荐他,认为他的才干可以担任一郡的郡守或任职布政和按察副使,可是最终还是终老于县令任上而不得升迁。真是啊,人是否得志取决于上天,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
11、司城对于书籍,无所不读,而且对于圣人的经典尤其精通,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才可停止,他比我大十多岁,却和我一道共同学习古文。我偶尔拿出文章请他质疑,司城即使认为很好,但也未曾有当面赞美的言辞,他往往在一词一句之间要求苛刻,就像一个酷吏在审理案件一样,一定不会稍微留有余地。我年少气盛不会克制,有时候和他争辩起来,甚至到了喧嚷吵闹的程度。然而,司城不会因为我的争辩而稍加宽容;我也不会他的严格要求而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如果有新作品一定拿出来让他看。那以后,每次相见每次都相互争论;可是,一日不见面,那么又未曾不思念他。大概古人所说的“益友”的人就像这样的吧,而我也特别荣幸与他做朋友。
12、司城有着异常伟大的抱负,可是不被世人所用,就常常写诗歌来自娱自乐。他壮年时游遍了黔地、蜀地,道路崎岖,达万里,他的诗尤其雄壮、奔放,极尽文章的变化。即使其它的稍微浅显一些的作品,而语言也典雅刚健,能够不失去诗人言志的主旨。可惜的是时俗的人不能全了解,(我想)经过千百代后会有人理解他的。
13、我虽然和司城是同乡,与他长时间相处的地方,却反而在异地他乡。司城已经住在家乡,不能相见的时候常达五六年。庚午年,司城一人到了京城,我和他相聚才几天,(倪司城)惆怅地辞别离去,匆匆又过去了四年。今年春天,我将要到武昌去,路过司城住地。司城拿出美酒佳肴来招待我,言谈间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就是平时的激昂的情感尚且不会少的。可是司城他年已七十了。
14、司城所写的诗歌仅一千多篇,把它刻印成书来流传于世,所用银两不超过百两,但是家贫无能为力,我将和各地的朋友共同商量这件事,可又不知道结果过如何。虽然这样,司城的诗作收藏在家中,它光彩奇异自己会显现,是不可掩盖的;即使(刊印)流行于世,对司城来说,难道还能增加什么细微的东西吗!这样那么,能否刻印还是在于我们这些人的,而司城本来就不可以问吗?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