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公益”助力生态保护,仍需重视体系设计和数据安全
“小积分,大公益”。通过多样化的积分公益模式,公众一个小小的公益行为就能在获得奖励和服务的同时,帮助相关方寻找到一定的资金来源,助力生态环境改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探索构建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积分体系,依据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赋予相应积分,并根据积分情况提供生态产品优惠服务和金融服务。
专家表示,积分公益这种创新的公益设计,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但需要透明的积分计算和兑换规则,确保公正性和公信力,同时应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年来,各地“积分公益”活动蓬勃开展,参与方和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今天(16日)下午,“浙”里有宝积分公益计划正式在中国工商银行工银e生活APP积分公益专区上线,其信用卡用户均可通过兑换信用卡积分的方式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该计划由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阿拉善SEE江南(浙江)项目中心共同发起,携手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浙江山野、杭州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3家在地保护机构,共同致力于浙江省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积分兑换支持任意667积分的倍数,667积分约等于1元人民币。”阿拉善SEE有关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积分兑换支持的是“浙”里有宝共护生灵项目,现阶段主要以中华凤头燕鸥、水獭、堇叶紫金牛为重点保护对象,通过持续的物种监测、保护、研究及科普活动,共同守护这片浙江的山海百灵。
“这一公益环保创新尝试,对即将于2025年9月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具有重要意义。”上述专家称。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此积分公益计划能增强与精确客群之间的黏性,为持卡人搭建起一座爱心桥梁,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启动仪式现场,30多位信用卡用户在现场体验了积分兑换流程,兑换数值超过百万积分。
“通过这种筹款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也让我们工作在保护一线的伙伴感受到更多的支持,有了更坚强的后盾。”浙江山野负责人说。
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积分体系正在建立。图为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上展示的共享单车。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类似“积分公益”的做法已为多家银行采用。浦发银行前不久推出熊猫主题信用卡,用户可享机场贵宾、星级酒店餐饮等优惠权益,在指定绿色场景进行消费或业务办理,即可获得绿色积分奖励。截至目前,专区用户数已突破60万户;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已陆续上线个人碳账户平台,将用户各种绿色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都记录在个人碳账本里。
如中国建设银行个人碳账户平台“碳账本”,围绕着金融类和生活类场景两大板块,转账汇款、线上支付、低碳出行等共计23项绿色低碳行为展开。其中,平均每笔转账汇款可产生7克碳减排量,使用数字人民币在线支付每笔可产生2克碳减排量,每乘坐公交出行一次可产生90克碳减排量,每骑行共享单车一次可产生75克碳减排量……
在贵州省江口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也拥有自己的“生态账户”。江口县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脚下,县里设立了“梵净生态账户”,根据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等不同经营主体特征,制定积分标准。账户里的生态积分,可作为授信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存款产品定制等金融价值运用依据。比如,农户把柴火灶改成电炉,得5分;确权生态林,得15分;种植经果林,得10分;流转土地发展生态产业,得6分。村民任志华抵扣250分,获得14万元贷款,并享受利率优惠。
在北京,碳普惠平台上,公众在已接入各个减排场景(互联网平台)上践行减排行为,将被记录在“个人碳账本”上,可获得减排量和绿色积分。同时,所累积的碳普惠减排量,也为碳市场和大型活动提供了碳中和抵消渠道。
专家表示,积分公益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小程序、APP等,方便用户记录、分享和管理公益行为和积分。平台应具备透明的积分计算和兑换规则,确保公正性和公信力。还需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行为,优化积分奖励机制。定期评估公益活动效果,调整策略和方案。
“积分体系也需进一步优化。积分获取的难度应适中,既要有激励作用,又容易达成。还要优化平台界面设计,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友好度。”上述专家表示,积分公益应特别注重数据安全,制定并严格执行隐私保护政策,保障用户权益,并确保积分公益项目的资金和资源充足,避免因资源短缺影响项目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