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 正文

上海进一步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六大考量”

导读 2018年以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朋友圈不断扩大、窗口效应不断增强、平台作用不断凸显,在贸易、投资、产业、消费、开放以及...

2018年以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朋友圈”不断扩大、“窗口效应”不断增强、平台作用不断凸显,在贸易、投资、产业、消费、开放以及城市品牌宣传等方面溢出效应不断释放,有力促进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进博会长效合作机制缺乏、国别和区域集聚功能弱化、人文交流平台功能不足、国内市场开放联动不足以及相关活动过度依赖政府力量等原因,当前进博会溢出效应放大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挑战。

一方面,区域承载进博会溢出效应的能级还不够。以上海市为例,虽然通过进博会促进进口方面的成效不错,比如第六届进博会上海交易团达成意向采购订单95亿美元,同比增长5.3%,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实现了更多展品变商品。但进博会反哺上海出口的能级还没有显现出来,通过进博会投资落地上海的项目还不够多、更不用说通过进博会“走出去”投资,进博会与16个城区的重点产业紧密度不够,进博会对企业和个体的参展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展会成果落地存在困难以及展会后续沟通联系跟不上等。

另一方面,进博会溢出效应充分发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进博会还是一个“婴幼儿”,只有6岁多,其核心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办好进博会自身,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还考虑得不充分,从国家战略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要走。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如何处理好其与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实际上需要一个长期创新探索的过程。

此外,社会对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关注度才刚刚开始,学术界对进博会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也不多,特别是对于如何贯通进博会的国家战略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成果较少等。为进一步放大进博会对上海市的溢出效应,需要区域和进博会双方共同发力,重点在以下六大方面进行谋划。

推进“展贸”融合

“展贸”融合就是推进展览与贸易的融合,推动更多展品变商品。从上海层面看,有两层含义:一是“展贸”融合不仅在于参展期间的“买买买”活动,更在于非参展期变成与当地正常的贸易商品,比如更好发挥虹桥品汇平台作用,重中之重是获取外来展品在上海的买断经营权、总经销权或代理权等。二是除了增加上海“买买买”购买能力和进一步用好“6天+365天”平台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赌”的方式,在承诺增加进口的同时,希望对方也承诺开放其本国市场,让上海产品“走出去”,实现从进口到出口的跃升。

从进博会层面看,在做好外来商品展览和交易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参展商采购国内商品以及对接国内交易团的服务能级,拓展国外非参展商通过进博会对接国内企业和商品的服务能级,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借鉴“广交会”经验进一步提升出口功能,促进进博会的内外双向互动。

推进“展投”融合

“展投”融合就是推进展览与投资合作的融合,推动展商变投资商,走“先贸易后投资”之路。从上海层面看,同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展品变商品的基础上,选择在上海有市场前景的展品的展商进行投资合作洽谈,鼓励外来企业在上海投资设厂,由贸易变投资并营造顶级的营商环境。二是在展品变商品的基础上,通过进博会平台鼓励更多上海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走展品变商品的反哺之路。

从进博会层面看,在优化展品展览的基础上,重中之重是策划好会前会期会后系列配套的投资促进活动,拓展进博会的投资促进与合作功能,提供更多优质洽谈平台和渠道,这不仅在于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在于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甚至对外劳务合作。

推进“展产”融合

“展产”融合就是推进展览与当地产业的融合,通过参展推动上海产业转型与技术合作,实现产品联结、技术联结、管理经验联结以及产业升级。从上海层面看,有三层含义:一是在进博会“买买买”活动中,鼓励企业购买更多的先进装备设备,通过产品融合海外创新资源,通过购买高技术产品和装备直接提升当地科技和产业升级能力。二是通过进博会促进上海更多面向全球的技术合作与服务,特别是通过服务贸易开放,促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发展。三是鼓励各城区承担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首发首展活动,通过首发首展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通过参展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进博会层面看,不仅需要优化展品结构,鼓励更多技术装备类和人工智能类产品参展,更需要拓展进博会的产业合作对接和服务功能,特别是搭建进博会贯通生产、需求、市场、消费等产业链供应链诸环节的桥梁。此外,更重要的是增加进博会的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尤其是创新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助力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进“展消”融合

“展消”融合就是推动展览与消费的融合,通过进博会满足上海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上海层面看,有两层含义:一是除了会期“买买买”消费品活动以外,应主抓“6天+365天”平台的消费活动和“丝路电商”的网上展销活动以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等活动,加大对各国差异化、特色化消费品的引进力度,通过进博会进一步丰富上海的消费品种类以及提升消费品档次;二是进一步鼓励上海非遗品牌、老字号品牌在进博会配套活动中的展示推介,鼓励上海品牌产品通过进博会人文交流展区走出国门,特别是促进进博会与跨境电商的融合,为上海产品进出国门提供多元化便捷渠道。

从进博会层面看,应主抓国外中高端消费品的展示展览以及增加国内优质产品展示的配套活动,通过更为丰富的消费品展示促进国内消费转型升级,特别是要把以前流向国外的中高端消费拉回来,进一步释放中高端消费活力。

推进“展城”融合

“展城”融合就是促进展览与城市品牌的融合、展览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以展促城,以城兴展”,深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从上海层面看,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上通过进博会要进一步宣传上海的城市品牌,宣传上海大都市活力迸发、开拓创新、拥抱机遇等品牌形象。宣传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地位角色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角色,助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品牌塑造。二是中微观上要推进展览与上海16个城区的高度融合,将进博会的溢出效应真正落地。从城区层面看,除了加强宣传外,要让企业真正了解进博会的潜在吸引力以及通过城区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提升杠杆撬动作用,提高企业和个体参展的内在积极性,真正融入进博会。鼓励各城区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潜力开展个性化的投资促进和产业对接,根据参展商甚至国内其他交易团的不同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洽谈。

从进博会层面看,要在进博会的会前会中会后诸活动中深度融入上海城市品牌宣传,主推上海城市品牌元素,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机会宣传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科创中心等五个中心的建设成就。要更多关注并优化进博会服务地方的渠道与通道,真正提升企业参展的获得感,激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投资促进功能、文旅交流功能、产品产业“走出去”功能,为上海16个城区提供更多的贸易投资以及人文科技交流机会。

推进“展外”融合

“展外”融合就是推进展览与对外开放的融合,把上海传统对外开放优势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标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助力上海高质量发展。从上海层面看,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借进博会倒逼上海自身对外开放,包括上海对境外的单方面开放以及上海对国内其他省份的开放,特别是要利用好上海自贸区对标对表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通过进博会倒逼上海完善市场公平竞争、创新保护、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投资权益救济等制度。二是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大有作为,包括打造成新发展格局“枢纽”中的“枢纽”,在牵引长三角一体化,贯通国内东中西联动、南北联动、沿江联动、沿海联动和陆海联动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以及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RCEP、CPTPP和DEPA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上海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头堡作用。

从进博会层面看,在现有进口展示的基础上,要提升服务区域对内对外开放的功能,特别是可以争取一些重要的国际经贸规则谈判会议放到进博会上作为主推的多双边活动,比如电子商务谈判、RCEP的落地谈判等。进博会要助力上海建立贸易投资既要进得来、又要出得去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及畅通国内资源要素自由流通的渠道平台,特别是要为上海提供先行的实践和示范基地。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