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 正文

七百年西总布胡同,四合院里藏着一家烟火气十足的美术馆

导读 与王府井一街之隔的西总布胡同仅750米长,是北京新晋网红胡同。晴朗的白天或是华灯初上的傍晚,总有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在胡同深处...

与王府井一街之隔的西总布胡同仅750米长,是北京新晋网红胡同。晴朗的白天或是华灯初上的傍晚,总有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在胡同深处寻找最佳机位。

站在西总布胡同向东望,远处是京城最高建筑中国尊(又称“中信大厦”),近处则是充满烟火气的四合院。老胡同与繁华CBD相融的画面,让这条“最具穿越感的胡同”成了热门打卡点。

7月中旬,时空集美术馆在西总布胡同7号院开馆。这间由四合院改造的美术馆面积并不大,开馆首展“与古为新”围绕西总布胡同的古今叙事,呈现15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装置与多媒体作品。

走进美术馆的人,有周边居住的大爷大妈,有偶然经过的路人,有被社交平台引流而来的游客,也有热衷艺术的文艺青年。

“当观众进来,会发现这是一间具有共生性质和烟火气息的美术馆。”时空集美术馆主理人、风景文创创始人刘玉恒告诉第一财经,这是北京第一家以传统四合院为载体的共生艺术空间,也是独一无二的胡同美术馆。

烟火气的胡同美术馆

在胡同里做一间城市更新的“共生美术馆”,是一个创新的尝试。

所谓“共生”,就是四合院内依然有老住户。当人们看完展览,可以坐下喝杯咖啡,买点文创,也能在院里邂逅在这里住了70多年的北京老大爷,唠几句家常,在真实互动中感受烟火气。

刘玉恒在旅游与文创行业浸润十年,央美毕业的他,在国内参与过许多成功的城市更新、文旅与艺术项目。受邀参与西总布街区项目时,他与团队做了大量文化历史调研,一边挖掘历史,一边分析整个街区的改造和发展趋势需求。

西总布片区历史悠久,从明清至今,始终位于京城政治文化的核心区域,既有人文底蕴,又兼容科学、医学和外交多重属性。

“这片区域跟我们过去做的项目有很大差异,它身处北京市中心,有很深厚的文化历史脉络。”刘玉恒在调研中发现,西总布片区既有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诸多历史建筑,也有沈从文、蔡元培、林巧稚、李鸿章、左克明等诸多历史名人故居,是北京老城区文化根基最为厚重且独特的区域。

从2021年开始,北京建工开启了西总布片区的整体城市更新。

北京建邦东憬城市更新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筱晶告诉第一财经,三年里,西总布片区总计腾退107个直管公房平房院落。北京建工与东城区政府一起做产业策划,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庄惟敏团队参与建筑修缮改造,重新设计建筑外立面,恢复传统四合院的空间格局,以“一院一策”的方式,对上百个四合院进行不同的规划设计。刘玉恒则带领风景文创团队,针对四合院的不同属性进行开发利用,并接管运营。

位于西总布胡同入口处的时空集美术馆,既是第一批亮相的四合院之一,也是整个西总布片区城市更新的示范点。

“西总布胡同是一条自带流量的网红胡同,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当你站在胡同里,能看到古今辉映、时空交错的特殊景观。”余筱晶说,在东城区的规划中,总面积达40公顷的西总布片区如同一个全新的城市门户,往西是辉煌的古城历史,往东则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周边的协和医院、金宝街商业区,以及中华书局、宁郡王府、睿亲王府等老建筑,都是具有历史时空感的存在。

借助西总布胡同的网红性质,将一个居民共生的院落做成美术馆,是整个片区更新的案例示范,对未来四合院的后续开发利用也有参考价值。

历史文化是西总布片区更新的核心,他们试图描绘一条城市人文的阅读路线,短短300米的西总布胡同则是时空凝聚的焦点。胡同的建筑依然保留着北京特色的红墙和彩色门头,西侧胡同口面向北京中央商务区,站在这里能拍到“古今同框”的时空折叠感。

“我们选择西总布胡同7号院来做美术馆,是整个区域的第一个文化型业态。”余筱晶说,7号院原本是大杂院,住了七八户人家。住在北房的屋主是76岁的老大爷,出生于此,从未离开,如今三代人都住在院里。

共生院落如何改造,他们设想了很多方案,最终以美术馆的方式落地。一间安静的美术馆,既不会对原住民的生活造成打扰,也能给周围居民的美育提供公共空间,人文艺术与市井生活的叠加,也呼应着“古今同框”的画面。

在整个筹备期里,刘玉恒带着团队忙进忙出,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与院里的老大爷混得熟悉,被邀请去家里吃羊蝎子。

四合院里有老的核桃树和柿子树,他们又种下一排茂密的植物,如同天然绿色屏障,恰到好处地遮挡住院内人家的日常生活。

晴朗的夏日,整洁床单晾晒在阳光下,饭菜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在午后或傍晚,大爷会在树下摇着蒲扇纳凉,孙子奔跑在院子里,或在艺术作品前流连玩耍。这些真切的画面是老北京胡同的烟火气,也是一间共生美术馆才会发生的瞬间。

与古为新,跨时空的融合共生

走进时空集美术馆,传统四合院的中轴对称格局,去繁就简的空间设计,以及展厅内保留的传统梁木与自然采光,都透出京城底蕴的人文质感。

艺术策展人谭波尔和霍雨佳受邀做开馆首展时,最先想到的,是以胡同的古今时空折叠为策展思路。于是,晚唐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那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成了展览主题。

“我们想把胡同过去的人文历史与当代艺术做结合,‘与古为新’就是最贴合的。”谭波尔说,展览的副标题叫“时间之外的时间”,她邀请年轻艺术家以西总布胡同为线索,穿越时间的维度,回溯过往,与历史对话,向观众展现胡同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这是一场基于不同文化与学科背景的当代艺术展。

艺术家吴喻心的互动装置《如梭》,将西总布片区的俯瞰图制作成微缩景观沙盘,按下启动键,灯光与影像不断流转,鸟鸣声、胡同日常的声音伴随沙盘转动流淌而出,营造出一种高科技的沉浸感。

擅长公共艺术项目的艺术家徐子薇,在美术馆的梁木上悬挂了一台台打印机,每隔一段时间,打印机自动打印图像文字,凑近看,都是曾在西总布胡同居住过的名人生平故事。随着打印机吐出的纸条越来越长,堆积在地上,仿佛是一条条穿越了时空的时间印记。

青年诗人戴潍娜的诗句“绝对的爱,等同于绝对的真理”,做成了灯光装置,与镜子、文字一起,组成一个诗意的盒子,这也是诗歌作为当代艺术品的新尝试。

“这个美术馆体量小,藏在胡同里,你能在这里感受到老北京的烟火气。所以我们希望以一些更学术、更当代的展览,奠定整个区域的文化调性,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打造城市文化版图的新地标。”刘玉恒表示,这样一间美术馆的公共价值是更重要的,因此在前期规划中,很多展览都是免费的。

一场学术性浓郁的小型当代艺术展,如同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默默输送着艺术养料。这间胡同美术馆不仅激发社区活力,也提升周边居民审美,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现在它已经在网络上成为暑期京城小而美的展览推荐。

工作日的下午,一位年轻的城市规划师在小红书上看到推荐,特地到访。他认真看完展,恰好碰到大爷出来遛弯儿,热火朝天地聊起这间四合院的历史与建筑风格。炎热的午后,时不时会走进一些外地游客,以及三三俩俩结伴拍照的年轻人。在美术馆的艺术商店里,陈列着笔记本、扇子、徽章等近30款西总布胡同相关的文创衍生品。刘玉恒说,随着美术馆艺术展的推陈出新,他们将开发更多艺术家联名款原创。

西总布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将直接影响长安街沿线的特色风貌塑造,已经腾退的107个院落后续将如何改造开发利用,将是一个缓慢探索的过程。

以时空集美术馆为起点,西总布片区今年将有20多个整院陆续改造出炉,有些走商业和品牌展示空间的路线,有些做文化活动,有些侧重公共属性。时空集美术馆则是一个独特的范例,以当代艺术碰撞胡同的鲜活市井气,让古与今之间,进行跨时空的融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