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接力式服务,科技金融再迎重磅政策
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七部门联合发布最新工作方案。
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内容来看,《方案》重点涉及: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绿色通道;强化股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服务科技创新功能;丰富创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等。
一位市场权威专家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迅速提升。科创领域是当前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适配性、定价效率、覆盖面等方面的短板更加突出,必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各类金融机构定位,强化市场规则,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股权融资天然适应
科技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长周期活动。股权融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特征天然适应科技创新融资需求。
《方案》明确,将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完善适应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保险产品,深入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丰富创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鼓励各地组建科技金融联盟,支持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交流合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市场专家认为,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功能,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需求。要把推动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畅通“募投管退”全链条,特别是拓宽创投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提升创投机构综合性服务能力,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精准服务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
强化相关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
发展科技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金融自身的能力建设,也要注重加强相关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增强可持续性。
《方案》针对科技金融运行全过程,强化相关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优化激励引导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等政策工具,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标准体系和统计制度,完善常态化投融资对接、信息共享、创新试点、风险分担和防控等配套机制,增强金融支持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业内专家建议,加强科技金融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常态化投融资对接平台,扩大知识产权基础数据、企业研发活动信息等开放共享。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模式和对担保代偿的补偿机制,促进扩大担保规模和覆盖面。用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等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
科技金融政策配套不断健全
近年来,科技金融政策配套不断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更加丰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
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增量扩面。记者获悉,过去5年,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科创类债券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发行规模持续提升,科创票据累计发行8000亿元。服务科技创新的股权融资市场快速发展,超过17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达3万亿元。
各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也各具特色。例如,湖北省推广“创新积分贷”,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联合湖北科技厅、财政厅等大力发展“科创企业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成为首个全省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运用的省份。明确专项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创新积分制”评分,对科技型企业精准画像,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
截至2024年5月末,金融机构运用创新积分发放贷款345亿元,覆盖科技型企业4500余家。
再比如,深圳市探索“腾飞贷”。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聚焦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推动打造“股贷债保汇”多元化接力服务。率领辖内金融机构首创“腾飞贷”业务模式,打通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不充分、“不解渴”的堵点,以“更大额度、更长期限”的方式给予企业更充分的信贷支持,并采用利率“前低后高”的灵活计息方式,将利率与科创企业业务发展动态相结合。截至5月末,已有12家银行运用“腾飞贷”为27家企业发放贷款5.4亿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是推动科技金融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压实各方风险管理责任,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动金融机构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资金用途监控,切实提升风险评估专业水平,不过度依赖第三方融资担保和科技外部评估。密切监测科技金融风险情况,强化对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