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 正文

千亿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如何面临合规准入、低端竞争挑战?

导读 营养保健食品似乎正在成为健康消费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赛道。第一财经了解到,在6月18日至21日于沪上举办的2024HNC健康营养展上,2000余家展...

营养保健食品似乎正在成为健康消费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赛道。

第一财经了解到,在6月18日至21日于沪上举办的2024HNC健康营养展上,2000余家展商中国际品牌的占比已提升至4成,除膳食补充剂、食疗滋补、母婴营养、抗衰美容等产品持续“走红”之外,药食同源、妆食同源等新用语也不断涌现。

而各电商平台在618期间的消费数据也显示了滋补、保健产品的强劲势头:改善睡眠、保健饮品在京东健康的成交额同比增长分别为335%和115%,滋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286%;而在抖音,滋补品商品总交易额(GMV)同比增长55%,支付GMV破百万元的爆品达196个。

数据显示出行业在迅猛增长,不过,这背后存在哪些隐患?跻身营养保健食品领域的企业有何对策?

合规准入是关键

根据中国医保保健品进口商会的数据,2008年至2023年,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进出口金额均逐年提高,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7.16亿美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107.59亿美元。另根据中国医保保健品进口商会发布的《2023年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发展报告》称,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市场规模约为4000亿元,加上功能食品及相关类别产品,营养健康产值约8000亿元。

(图片来源: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蓝皮书)

“现阶段,药品、化妆品和食品领域企业都在重点布局营养保健品这一板块,这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但业界仍需要考虑产品上市过程中的合规、合法,以及应具备的特定健康益处。”中食安信CEO费洪涛告诉记者。

从我国监管角度看,营养保健食品需遵循2个现有法规体系,一是法律体系即《食品安全法》,二是标准体系,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同样一种原料,可以拿来做成药品,也能做成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它不取决于产品是什么,而取决于要怎么做;做成药品可以体现治疗效果,做成保健食品可以宣称功能,做成普通食品就只能打‘擦边球’,不能去宣传任何功能。”费洪涛补充。

目前,我国标准、要求最高的保健食品(俗称“蓝帽子”),其官方定义为“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且需通过注册、备案2种方式获得标识;业界也有对健康食品定义的共识,即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暨博览会(FHE)主办方称,健康食品,是指国外或国内经科学证实具有特定健康益处,并已经上市的食品。

费洪涛为此补充,现阶段,在我国保健食品领域,需要注册的功能目录共有24项,包括: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觉疲劳、有助于改善骨密度、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等,其中绝大部分需进行人体实验、动物实验,有2项需经违禁成分检测;而需要备案的原料则包括:辅酶Q10、螺旋藻、鱼油、褪黑素、人参、灵芝等。

针对各类眼花缭乱的名称,费洪涛还解释,业界当下提到较多的“膳食补充剂”其实是欧美国家保健食品的提法,营养保健食品也是国内这一领域较为笼统的提法,但这一领域不能算是法规层面的一个分类,只是行业的俗称;营养保健食品的行业发展更多来源于消费者健康需求的逐步增加。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保健食品产品外,相当一部分国际保健产品直接通过跨境平台就能在国内当作‘食品’进行销售,无须注册和备案,产品功能和成分也不受国内法规限制。这虽节省了时间和资金,但这些产品是否适合国人确实需要进行系统评估,并完善国际标准的协同与统一。

制度、法规如何与时俱进?科玛美保CEO姜俊瑛在2024HNC健康营养展举办期间告诉记者,一方面,随着新功能的陆续开发,已有原料会涉及一些功能的延伸,如血糖相关功效的原料新增减肥功效等,建议中国审评审批部门可以拓宽原料在使用、剂量上的范畴,以及考虑将海外实验数据作为准入依据。

本土品牌美宝集团国际信息中心主任王芳表示,营养保健食品领域需要好的产品竞争环境,而这就需要从源头上对企业的研发标准、生产质量和相关资质上把关,提升行业标准,这可以进一步减轻审评审批环节之前的压力。

王芳告诉记者,当前营养保健食品国际化趋势明显,进出口贸易也成为常态。在审评审批标准逐步优化的过程中,国内品牌出口、国际品牌进口都会需要一系列国际通用标准,这些标准或覆盖原料、辅料、添加剂等,也涉及产品功能性评价,成分有效性、安全性分析等,甚至是一些进出口产品的追溯制度等,都需要逐步建立。

避免低端竞争

一份由中国国际健康营养博览会编撰的《2023健康营养行业品牌渠道发展洞察》表示,原料创新正在成为营养保健食品领域的新风向。比如,在膳食补充剂中,铜和锌等矿物质、维生素D2和K2等增长明显;继益生元、益生菌走红后,后生元补充剂被广泛关注;消费者对心理健康、美容的需求促进了L-茶氨酸、胶原蛋白的应用增长;此外,一些诸如草药、藻类和海草、健康菇类的小众功能性植物原料发展增长迅速。

国内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态势如何?浙江大学食物与健康中心副主任陈士国表示,当前,我国营养保健食品市场正在迎来新发展机遇,行业几大特点包括:产品创新与品质提升、消费人群细分与个性化需求、可持续绿色生产、销售向数字化转型、产品国际化趋势突出。

详细来说,一方面,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创新程度与研发投入将日益增强,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也将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开始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需求的消费群体进行产品细分,基于大量科学研究,营养解决方案的提供将更精准。另外,电商平台作为重要渠道,将利用AI技术进行用户行为分析,提升营销精准率。

“药食同源也是一大受到关注的重点领域。”陈士国说,我国目前有100余种食药同源物种,其中,适合开发成大宗食品的食药同源物种更具有发展空间,此外,在细分功能领域更具有明确功效的食药同源物质也有很大前景。

正在跻身进入营养保健食品领域的企业应如何应对上述变化?

陈士国建议,首先,仍应注重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包括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来开发具有明确健康效益的产品,这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企业可以提前布局或跟踪最新科技成果,不断改进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突出差异化优势。其次,一些食品、饮料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等共享研发资源,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同时可创建有吸引力的子品牌,用情感和功能性的双重诉求去吸引消费者。

此外,还需不断学习、更新该领域的法规与质控方法,理解内涵与关键要素,并设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系统,确保每一批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费洪涛也表示,对营养保健食品企业而言,健康有效、合法合规是企业应持续关注的重点。一方面,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是在于避免在后续的价格端形成低端竞争,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加强原料、产品等基础研究,以科学证据支撑产品研发,确保产品的健康功效,避免所谓的“概念性”添加。此外,市场还需对产品健康声称进行严格管理,注意广告宣传的合规性,规避产品声称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