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 正文

清盘、预警、保壳、放宽终止条件……迷你基“警戒线下”的生存抉择

导读 6月开始仅一周多的时间,就有8只基金排队退场。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清盘基金的数量已经扩至93只,同比减少22.5%。自2020...

6月开始仅一周多的时间,就有8只基金排队退场。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清盘基金的数量已经扩至93只,同比减少22.5%。自2020年6月以来,公募行业已经连续48个月单月有10只以上的基金产品黯然离场。

虽然清盘日益常态化,但记者注意到,在经过此前主动一轮的清盘后,如今有多只产品因商议放宽基金合同终止条件而召开持有人大会,力图"保壳"再战。在业内人士看来,清盘与否,主要取决于基金公司对产品的理解和定位,规模只是考量因素之一。

超90只基金退场

端午小假期前,有多只基金产品陆续加入清算离场的行列。6月6日,华泰柏瑞基金发布公告称,华泰柏瑞中证有色金属矿业主题ETF于6月7日起进入清算程序,并自当日起终止上市。该基金被清算的原因是"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Wind数据显示,华泰柏瑞中证有色金属矿业主题ETF于去年11月30日成立,至今运行仅半年有余。截至6月6日,该产品成立以来总回报为12.99%,跑赢业绩基准2.73个百分点。

从规模来看,该基金首发募集规模为2.48亿元,2024年初便低于5000万元的警戒线。换言之,该基金运行一个月规模就减少了近2亿元。今年以来,除了在3月中旬短暂达到5603.3万元外,该产品始终在清盘线以下徘徊。6月6日,华泰柏瑞中证有色金属矿业主题ETF离场时的资产净值已不足700万元(666.17万元)。

同一日宣布清盘的还有银华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该基金也因上述同样的理由被清算。截至6月6日,该基金的资产净值为2423.6万元。包括上述产品在内,6月以来已有8只产品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进入清算。

上述基金的离场也让年内的基金清盘数量逐渐逼近百只的整数大关。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以基金到期日为基准,今年以来共有93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基金按下"终止键",而去年同期为120只,同比减少2成以上。

其中,权益类产品(包括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是今年清盘基金的主要类型,清盘数量共有78只,合计占清盘总数的8成以上。此外,运行时间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有8只,存活时间最短的甚至不足4个月便匆匆"夭折"。

业绩不佳显然是基金产品沦为"迷你基"甚至清盘的重要原因。Wind数据显示,上述清盘的93只产品中,有超过一半的产品自成立以来至基金到期的区间回报为负,超过4成累计亏损超过10%。

以亏损最多的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持有A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5月6日,在2024年5月5日到期,成立3年来累计回报为-63.94%,跑输业绩基准超过30个百分点。

态度转变:力图"保壳"

记者注意到,从清算类型来看,"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和"触发合同终止条款"数量再一次拉开差距,前者占比已经不足三成。也就是说,与此前有所不同的是,基金管理人"主动为之"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之前各家(基金管理人)已经主动清盘了一波小微产品了。"华南一位基金市场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此前监管要求基金公司上报新基金时,需要提供迷你基金情况说明、解决方案等,如果太多迷你基不清理,可能会被认为能力不够从而影响申报新产品,因此去年清盘的执行力度会比较大。

在经历了一波"去小微"后,公募基金管理人如今似乎更倾向于"保壳",近来有部分产品为修改基金合同终止条款而召开持有人大会。以鹏华弘惠为例,该基金在6月初发公告称将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事项为"修改基金合同终止条款的议案"。

从调整的方案要点来看,该产品将原方案中"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修改成"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持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个月内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博时恒享、中银新能源产业、鹏华安颐、博时鑫源、中银惠利纯债等多只产品,皆因提议放宽基金合同终止条件而召开持有人大会。"更改条款是想要尽可能避免触发清盘条件,造成产品清盘与资源的浪费。"一位头部基金公司人士说。

近年来,"迷你"基金的问题正在不断凸显,业内也提高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今年4月,曾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鼓励基金公司自主承担迷你基金的各类固定费用,不再从基金资产中列支。若基金公司选择不承担迷你基金固定费用的,需要在今年6月底前依规给出解决方案,并于年底前改变产品的迷你状态或清盘。

清盘VS保壳,如何选择?

那么,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会如何处理"迷你"基金,是选择"清盘"退场还是全力"保壳"?"对于值得保留的产品,基金公司也愿意为此承担更多产品运行的固定成本。"前述头部基金公司人士说。

"不同基金公司有不同做法,取决于基金公司对产品的理解和定位。"沪上一位基金产品部人士与第一财经交流时表示,如何处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能保住还是会尽量保住,"有些产品一旦没了,可能就很难再申请"。

他告诉记者,此前公司曾清盘了一只业内数量稀少的主题产品,但之后风口来临之时,其他公司旗下的这类产品就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及申购,因此从结果上看有些惋惜。"从布局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些很看好的产品,即使当下投资者的认可度有限,基金公司也会尽力保下来,毕竟谁也不知道风口什么时候会来"。

"除非是产品本身的确没有了内生成长动力,或者判断产品真的不是投资者的真实需求,才会考虑清盘处置。否则,还是会尽可能持续运作。"前述华南基金人士也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基金公司内部决策是否清盘一只产品时,当下的规模只是考量因素之一。

除了放宽终止条件,基金公司此前保壳有多种方式。按照规定,基金触及清盘需要满足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条件。因此,有部分产品连续多日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会突然有超千万元的"帮忙资金"入场,随后迅速赎回。

"连续工作日打断以后,清盘危机就会暂时性缓解。但这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主要看基金公司想不想保。"前述基金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有些"迷你"基金突然大幅下降管理费,也有可能是为了保壳,方便"帮忙"资金进场。

该人士表示,从新规来看,此前部分产品通过一些特殊安排阶段性提升迷你产品规模的做法不再被允许,基金公司也将为迷你基金的运作承担更多成本,这也将倒逼基金公司千方百计做大产品规模,避免产品长期处于迷你状态。

"但持续经营的效果还得看市场风口与销售节奏的状况。坦白来讲,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持营做大规模的方式效果一般。"该人士说,这可能会倒逼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阶段更加审慎,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与产品风格策略未来的成长性之后再审慎布局,以免资源的浪费或后期迷你阶段的困局。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监管审批提速导致基金产品供给大幅增加,行业竞争变得空前激烈,缺乏长期业绩和特色的产品自然容易边缘化。近年来,已有多只基金、甚至次新基金被市场淘汰,或在淘汰边缘徘徊。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10日,近十年来已有1753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默默退出资本舞台。同时,截至一季度末,仍有1547只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的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其中有128只产品发布了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