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 正文

发改委重点纠偏违规PPP项目,尽快推出新PPP项目

导读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体系基本搭建后,如何确保相关项目规范实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成为摆在监管层面前的一个难题。近日,在...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体系基本搭建后,如何确保相关项目规范实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成为摆在监管层面前的一个难题。

近日,在清华大学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PPP新机制系列政策研讨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投融资处处长于淼表示,规范实施PPP新机制需要充分吸收上一轮PPP推进工作中的经验教训,PPP新机制推行之初,各方对政策的理解参差不齐,按照原有模式推进PPP项目的惯性始终存在,一旦违规项目不能及时遏制,很容易出现互相仿效的情形,进而严重影响规范实施PPP新机制的整体安排。

为此,国家发改委等在搭建PPP新机制制度体系的同时,下大气力纠偏违规项目成为一大工作重点。

纠偏违规项目

PPP推广十年以来,此前项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建设、轻运营,异化为地方融资手段加剧财政未来支出责任,甚至一些项目明股实债形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为此去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叫停了PPP项目,不过实际上仍有部分地方在此之后推出了部分PPP项目,而这些项目显然与PPP新机制相关要求不符。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将PPP模式范围缩窄至基于使用者付费特许经营模式。PPP回报机制也聚焦使用者付费,不因采用PPP模式额外新增地方财政未来支出责任。

为落实上述指导意见,《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特许经营方案编写大纲、特许经营协议范本等法规相继出台,发改委还建立全国PPP项目信息系统等,从而基本搭建起PPP新机制制度体系。

于淼表示,2023年2月,全国暂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并抓紧开展清理核查和整改。因此,《指导意见》出台前,不应出现任何以PPP、特许经营、BOT等推进的新项目或盘活存量资产项目。但是,个别地方还是违规开展了一批PPP项目。

他表示,去年12月,发改委印发通知,针对2023年2月以来各地违规开展的PPP项目,组织各地全面梳理,推动有关各方按照PPP新机制精神分类逐项清理整改。目前,各地已报来清理整改情况,我们要求清理整改后符合PPP新机制的项目在6月30日前在信息系统内完成补充填报,我们将组织力量进行复核,如不符合我委清理整改要求,需继续开展清理整改,否则将移出信息系统。

根据明树数据,今年2月1日至11月8日中标的PPP项目(主要为特许经营项目)总计1063个,中标金额超过1.2万亿元。其中,可能不符合PPP新机制民企参与条件的项目有613个,涉及项目投资规模约2994亿元,主要分布在市政、农业林业等领域,地域分布主要在四川、贵州、湖南、山东、云南等地。

明树数据CEO肖光睿曾告诉第一财经,上述可能不符合PPP新机制的项目,只是针对民企参与条件这一项的判断,比如《指导意见》明确一些项目应由民营企业独资或控股,或者应由民营企业股权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5%。实际上不符合PPP新机制,需要整改的项目可能会更多。

PPP新机制下,上述待清理整改项目能否进入发改委全国PPP项目信息系统十分重要,这关系到项目能否推进和融资等。

于淼表示,对不按时填报、不按要求填报以及实质不符合PPP新机制的项目,各地方不得办理项目前期手续。2023年2月以后新实施的特许经营项目,如不在信息系统内,均为不合规项目,金融机构不得以PPP项目名义办理融资。

“在信息系统内的项目,没有异常项目标记的,各金融机构可按照市场化原则,独立评审、自主决策,为相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于淼称。

他还表示,对于不填不报、超时填报、误报漏报、违规实施项目较多的地方,我们将视情况采取发函提醒、通报批评等措施,并在给予项目建设期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等工作中统筹考虑。

PPP新机制出台后,业内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仍推出明显不符合PPP新机制要求的特许经营项目。

于淼表示,《指导意见》印发后,我们对不符合PPP新机制要求的项目迅速叫停整改,有力遏制住违规开展特许经营的苗头。但近期,个别地方仍然推出了一些明显不符合基本要求的特许经营项目,例如,未按清单要求最大程度引入民营企业参与,让地方本级国有企业中标特许经营新建项目等等。

他表示,发改委及时叫停《指导意见》出台后的违规项目。4月以来,我们向个别省级发展改革委发函立即叫停违规项目,并报来决策流程、决策部门、参与单位、参与人员、中介机构等详细情况。发改委对任何不符合PPP新机制要求的项目,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力推新项目发挥示范效益

于淼称,下一步,发改委将尽快推出一批符合PPP新机制要求的项目,真正发挥PPP新机制作用,做到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建设运营水平、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效、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目前一些地方也正在推进符合PPP新机制项目。比如,北京市发改委推出了2个获批项目,其中通州区有机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中心项目已完成特许经营者招选,中选特许经营者为民营企业;房山区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项目特许经营方案已经市发展改革委审核通过,目前正在招标过程中。

北京市发改委投资处人士在上述研讨会上介绍,PPP新机制强调“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要求项目具备一定投资回报能力,不因采用PPP模式额外新增地方财政未来支出责任,政府付费只能按规定补贴运营、不能补贴建设成本,从源头上杜绝了新增地方隐性债务的可能。原来一些靠政府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推进的行业领域,对其投融资模式需要深刻审视,也倒逼我们深化投融资机制创新。

上述人士介绍,一方面,部分为落实规划、具有明确建设任务,但经营收入普遍较低、不能覆盖投资建设和运营成本、确需政府资金给予支持的,需要在严防隐性债务风险的基础上,合规调整政府投资政策,保障项目微利可持续。

该人士称,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推进地下空间利用、资源综合开发、盘活存量资产等投融资模式创新,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拓宽收益来源,增强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

一位PPP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在落实PPP新机制下,政企应合理分担风险,政府资金在依法合规下给予必要支持,确保项目最终有合理的回报,以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真正激发民间投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