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 正文

居民参与营造社区花园,用花草和泥土凝聚人心

导读 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处景观,在城市中找到主体性。用自然的陌生,打消人与人之间的陌生。这是《重建附近: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启示录》新书...

“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处景观,在城市中找到主体性。用自然的陌生,打消人与人之间的陌生。”这是《重建附近: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启示录》新书封面上的一句话。

小小的社区花园,看起来并不起眼,十年来却星火燎原,用花草、泥土凝聚了人心。这样的精神,曾经在社区抱团抗击疫情的岁月中起到作用,也将在未来城市更新的道路上继续吸引更多人关注自己的社区。

星星之“草”如何燎原

2016年,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与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下称“四叶草堂”)联合团队在上海杨浦区大学路发起了创智农园。这座社区花园出现在一处集结了科教和创意产业的街区,连接了周边老社区的居民和新涌入的年轻人。

创智农园的地址是“伟康路129号对面”,虽然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门牌号,但对海内外爱好者们来说却是一块圣地。锦崇路边的小蓝屋里,举办过无数场精彩的活动,涉及自然教育、城乡发展、设计手法等众多议题,每周都有几段热闹的时光。旁边狭长的土地,划分为好多块小园子,由居民、学生、爱好者们一起种植花草并持续维护,四季有各色的样态。

8年来,创智农园已经实现了超过200个公众共建的社区花园,900多个市民自主营造的迷你社区花园,做了超过1300场市民参与的社区共创工作坊。四叶草堂创办人、同济大学学者刘悦来认为,创智农园的成功,是社区花园发展的“从0到1”,现在关于创智农园的论文已有将近400篇,每年新增100多篇,这些研究还在帮助创智农园不断进步。

《重建附近》一书总结说,围绕创智农园开展的一系列社区花园更新项目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创新尝试,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吸收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加入到社区花园和社区营造行动中。而四叶草堂团队在上海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尝试在整个街道的层面推广参与式花园实践,建立起点-线-面的社区花园网络,则是“从1到100”的一步。

借助社区花园的推广,东明路街道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建立了一支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规划师队伍。刘悦来说,东明路最有名的社区花园之一是凌兆十二村退休老职工“彩之韵护绿队”创建的,老人们为在自己的社区建起花园感到自豪。经四叶草堂联系参观的团队,会支付1000元费用,包括800元维护费和200元讲解费,形成了一套良性、持久且有小小经济产出的制度。

走向全国,走入人心

2021年,四叶草堂走出上海,在广西南宁、湖北宜昌、河南信阳等多地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合作,总结出一套可以在其他城市推广的社区花园共创流程。在生态发展观的影响下,各地社区需求强烈,通过合作推广、交流实践、在地化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应用于城市更新的工作方法。

在南宁,系统性的社区花园更新体制已经运转成熟,标志着社区花园走到了“从100到1000”的一步。南宁“老友花园”的营建参与者韦杨韬是一名城市规划师,他和伙伴一起,组织社会团体、居民、物业和爱好者们一起打造了聚宝苑食物花园和荣和新城的厨余处理中心、药用植物园。他们引导喜欢在社区公地种菜的人们,一起做一个可食花园。老年人和小朋友在营造过程中也有很多共处的机会。韦杨韬在《重建附近》中写道,希望针对不同人群设计长期的活动,让他们获得社会认同感。

也是在2021年,四叶草堂与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发起的“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获得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社区营造奖。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也在这一年举办,362人报名,34支队伍成功营造了社区花园。

2022年,在疫情期间,四叶草堂联合全国社区花园力量组织“种子”行动联盟,发起“团圆行动”,吸引到9省十余个城市的114位团长带领团队参与。行动还发布了《中国社区花园白皮书》和2022中国社区花园地图。

2022年下半年在上海嘉定区丰庄社区,孙晓(花名:豸峰)团长带领50多名居民通过接受四叶草堂的工具包支持,自主学习、成功营建了三叶花园(433花园),标志着社区花园发展到了民间自组织阶段,“是中国社区花园研究试验进入到普惠广域的决定性瞬间”。这次“微更新”全过程都由居民主导,形成“共议需求—共绘蓝图—共建花园—共创机制—共享成果”的流程,实现了民间自组织。对四叶草堂,这可以说是“从1000到10000”的飞跃。

孙晓是在2021年4月搬进丰庄的小区里的,他的文章是《重建附近》一书的第一篇。虽然他有建筑学背景,但他与居民们组建的“433弄共治小组”还是遇到很多困难。他们开了两天的募捐会,向邻居筹集到4836.79元,得以启动低成本的社区花园共建活动。通过劳作不断吸引居民,积极加入公益行动,加上大学生们的参与,三叶花园一点点地搭建起来。花卉、墙绘、栅栏都来之不易,一位曾在上海花园博览会工作过的老居民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联结更多人,重建人们的“附近”

一万个社区花园,在全国这么大的土地上,也不显眼。重要的不仅是可见的成果,还有人心和想法的变化。对四叶草堂和刘悦来的伙伴们来说,人们真正理解社区花园的内涵,意识到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工具,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5月31日,第四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刚刚进行了赛事发布。在2023年第三届竞赛主题“重建附近”的基础上,这届以“社会修复”为主题,主张“共建自然生态连接,共生疗愈健康社会”。“重建附近”这个说法来自社会学家项飙,他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阐述了一个人身边的一切时空关联对于人们过去、现在及未来的重要性。很多年轻人受到这个概念的感召,开始从关注生活所在,延伸去关注社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事关如何营造社区,也关系到如何修复你和我的生活。”项飙在《重建附近》前言中如是说。他认为,“如今的社区工作,不一定要直接解决问题,也不一定能形成清晰的工作方法方案。社区营造的意义在于如何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亲密关系、认识周边的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一种慢慢形成的气氛,其意义是可以很深远的”。

项飙还将“附近”的物理空间定义为“最初500米”,与互联网商业中的“最后500米”相对应。“最初500米”最关注的是每个个体与外界的联系,以个体为起点,聚焦第一个将个体与更大世界联系在一起的“500米”。

去年,第三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吸引了超过1000名大学生和上万名市民参与,推广到了33个城市。这届比赛孕育出了更多全新的社区花园,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李同予在上海徐家汇领衔共创的徐虹北生活盒子疗愈花园,设计、中医、瑜伽的要素在花园中融合,主打自然疗愈功能,与居民共同商议的过程也做得更好。

在南京市建邺区河西新城爱达社区,南京林业大学师生打造的AD花园,注重儿童参与,引导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社群文化,在“零废弃”花园空间设计、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吸引儿童共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当社区花园出现在更多人的身边,也就有更多人将会受到启发,去重建自己的“附近”。

《重建附近: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启示录》

刘悦来、魏闽、王嘉颖 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