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台作为淮河流域独有的一种类似小岛的防洪工程 因民生而建
炊烟袅袅的小村庄,“户庭无尘杂”,有的只是房前屋后的桂花、翠竹与各色绿植……如今,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意在淮河故道边的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可窥见一斑。
当年,庄台作为淮河流域独有的一种类似小岛的防洪工程,因民生而建,结束了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一遇到洪水就无家可归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生活在庄台上的人们,对于维持生计和改善生活,有心无力,力不从心。他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坚忍守护这片土地。
是一次次不断坚守与向上生长的精神,让这个群体终于打破了洪水困扰的宿命。壁垒消除了,满心欢喜的庄台人从饱受困扰的心酸感中走出来,拥有了一座座可以遮风挡雨的小窝,过上了安稳踏实的新生活,对未来也开始了自己的新期待……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得益于一群人的坚守与向上。
●李家良与他的二胡情
这是一个或者几个乃至上百上千上万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家庭乃至成百上千万家庭的故事。
11月27日,初冬的暖阳高照。兴奋了好几天的淮罗村村民李家良扯起嗓子向左邻右舍奔走相告一件大事儿:咱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啦!他高兴地拉起自己的二胡,欢快的曲目,高昂的曲调一直在村子里飘扬。
68岁的李家良在淮罗村生活已有60多年时间,在居中的二罗台有一个四间屋子大的平房。两年前,这几间房子经过翻修改造,雪白的墙,明亮的窗,水电齐全,还有厕所,住起来比过去舒服多了。
说起现在生活的种种“好”,老李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你看,咱村生活环境变好了以后,吸引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他们都回来搞起了特色种养殖,发展了乡村旅游。特别是最近还评上了国家3A景区,成为安徽庄台第一样本!”
老李说着,手机响了。打电话的是远在凤阳县的大儿子,“没事的,没事的,我们都挺好的!”挂断电话,老李难抑兴奋之情说道,别看我现在住的房子不大,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可有出息哩。大儿子二儿子都是教师,女儿们也在外面务工,孙子们在县里读书生活。
对于老李来说,过去一家六口人挤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洪水来了,就到处搬家的记忆依旧铭刻心底。“那时洪水来了,被子一卷,锅碗瓢勺一背,就搬家了。”老李说,大水来的快,这么多年很多东西都被冲走了,唯独这一把二胡和板胡一直没有丢。
他回忆道,搬家的时候,惊涛骇浪。洪水来了,人出不去进不来。只能乘小船来回。那三米长的一叶小舟,只有一米宽,像极了巨浪里的一片叶子,在风浪中跳来跳去。人坐在船上很容易冲到水里,特别惊险。
1989年,老李搬到了淮罗村居中的二罗台,结束了过去的搬家游击战,但他从未奢望过上现在这样好的生活。在他印象中,最难忘的是1991年夏天的那场大水,长江和淮河同时洪涝,唐垛湖行蓄洪区最上段的堤坝顶端几乎决堤,男女老少全部都在堤坝坚守。洪水前后持续了三个月时间。堤坝安全了,但庄台四面全是水,交通没有了,厕所没有了,就连正常的饮用水也没有。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淮罗村所有人却都坚守了下来。
老李说,为了保护淮河流域人民的安全,沿淮行蓄洪区不记得发生过多少次内涝,有时候一年至少两三次。半个世纪以来这样的大大小小行洪也有40多次。“只有家门口的唐垛湖安全了,淮罗村才能安全;只有大家安全了,小家也能安全。”或许对老李这一辈人来说,现在的新生活都是靠着这样的信念和坚守换来。
2017年,淮罗村累计投入3500万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截至今年10月底,共完成庄台整治土方18万方,铺设道路18公里、排水供水管网23公里,改造房屋7万平米。淮罗村从著名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风景区,泥泞路变风景线,老屋变庄园,民房变民宿。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喜欢用高昂的喜乐的乐曲表达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老李说,小时候他是文艺积极分子,现在老了更是离不开二胡。过去生活困难的时候,他用二胡抒发心中苦闷,如今,有了美好生活的憧憬,他时不时冒出一些快乐的曲调。眼前老伴虽然身体不好,但生活环境好了,他依然保持绝佳状态,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