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名退伍18年苦心经营 昔日荒滩变成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保水保土的生态家园
18名退伍18年苦心经营,昔日荒滩变成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保水保土的生态家园。他们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精神,谱写了新时代的“南泥湾”创业之歌。
2000年,茨淮新河凤台段实施退耕还林。本被安置在当地水利局的18名退伍因无岗位空缺接受了这份差事。于是成立了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
当一行人来到茨淮大堤时,只见荒草丛生,环境恶劣的很。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住帐篷、饮河水,扎根大堤,凭着部队练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狠劲和作风,用一年的时间将10080亩的荒滩变成了平整的土地,种植上万亩林带,使原本荒凉的河滩地焕发出盎然生机。
当时,他们多数都已在县城安家,听说要到距离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偏远河滩上开荒,立刻激起家人的强烈反对。林场厂房建好后,6个分场的老兵说服了家人,把家搬到了茨淮大堤。现如今这18名老兵的家都在八一林牧场。
他们默默守护着这里。当茨淮新河地区遭受大旱,树苗枯萎时,他们手动浇灌保住了大堤70%的苗木。当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部分树木面临着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他们苦战7天7夜,筑起了一道道子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苗木。
在抓好养林护林主业管理的同时,林场坚持多业并举,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目前在林区推广种植何首乌1000亩;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出口基地各一个,建成23个标准钢构大棚和3栋日光温室,年创效益近20万元。
林场所辖六个分场则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坚持走“一场一品”的战略,引进波尔山羊、大约克种猪等优质新品种,引导职工靠养殖发家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种猪土养、土鸡散养等绿色无公害化饲养,结合现有资源优势,实行以林养牧,用畜粪生产沼气,实现了生态养殖、种植,推行立体循环生产模式。通过这些方式,林场职工的收入增加了、人心安定了,场区的良好发展形势坚定了职工立足大堤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林场呈现出林农牧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和谐氛围。
“自己富不算富,群众富了才算数”。他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发展林下何首乌种植500亩,双孢菇种植300亩,林间散养土鸡5万只,波尔多山羊150头,通过多种途径带领群众奔小康。
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好。2005年,敢于创业、不畏艰难的林场人提出在已建成的万亩水保林带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历经7年后,这里有了水上餐船、木屋休闲别墅、动物观赏园、蔬果采摘、农家乐以及知青文化纪念园、国家中小学生水土保持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旅游项目。还修建了一条贯穿牧场的6米宽、36公里长的水泥路面,并安装上了路灯,完成203省道至场部的油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
2009年,八一林牧场林场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1年,以八一林牧场为基础建设的“凤台县淮上明珠风景区”正式挂牌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年,国家水土保持科技园区也落户八一林牧场。
林场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力争通过二次创业,将林牧场建成风景秀美、水美岸绿、生态文明的水土保持教育示范基地,努力打造林丰草茂、畜牧兴旺、生态良好的农业高新科技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走出一条集生态堤防建设与林业经济发展于一体的成功之路。
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18名退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艰苦的创业历程中他们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任劳任怨,团结奋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南泥湾”的创业之歌。